时间:2020-12-03 来源:华夏茶业网作者:点击:
(本图来自南茗佳人)
中国茶叶企业,准确说经营茶叶的公司或主体,数量繁多。
到底有多少家?谁也无法说出一个准确数字。理论上,公司注册数据是可以到工商系统去查询,但全国的数据,谁去统计汇总?何况,再考虑经营主体——有些可能并不是以公司形式,有些实际经营主体可能并没有注册手续,也有些经营主体虽是公司形式虽然经营茶叶业务但并不以茶叶作为主业,等等,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所以,不妨记住一个流传甚广的“七万家”作为一个概数就是了。
今天我们重点聊一聊,关于注册为茶叶公司的茶企的一个综合分类方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分类的目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使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应不同分类结果。
比如,你可以按营业收入来对企业进行分类,也可以按营业人员数量来对企业进行分类,还可以结合营业收入和营业人员数量来对企业进行分类。
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12月28日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涉及到茶叶的行业门类及划分标准如下:
以上标准,侧重考察企业的规模,并未关注企业的经营模式方面的差异。
笔者根据企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将企业简单划分为生产型和渠道型两大类;根据经营的地域范围分布,分为区域性和全国性。综合经营模式和地域范围分布,可以将中国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做如下划分:
图1经营性质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图
作此划分,并不意味着生产型就没有销售,而渠道型就没有生产,而是为了表明其经营模式的侧重。生产型企业并不意味着没有渠道终端,甚至可能还有不少;渠道型企业并不意味着没有生产加工,有些可能还有多个加工基地。
按照以上划分,区域生产型、区域销售型、全国性生产型和全国性销售型可以算作是四种基本类型,中间还分别有融合类型。
我们不妨尝试着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茶企按照这个分类方法来稍作区分,往这个表格中放一放。
图2经营性质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示例图
当然,这种划分并非绝对,不同人对于这些企业在表格中的位置摆布可能会略有差异。但这并不很重要,因为这一分类方法的重点在于,让我们对于不同茶企的经营模式可以稍稍有更一步的区分和了解。
我们可以在上述基础上,稍作延展。
图3经营性质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延展图
上方的红色虚线部分,可以将销售鲜叶与毛茶的茶农、茶叶合作社、原料贸易商、加工厂、品牌代工厂、深加工企业等纳入考虑范畴。这些企业或经营主体的地域分布范围通常都只是区域性的。
下方的红色虚线部分,可以将小型电商、大客户/团购为主的企业、以及研发销售型企业等纳入其中。
这两个红色虚线区域,实际上存在数量无比庞大的经营主体。从左到右,是一个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迄今为止,无论是生产型还是渠道型,全国性经营的茶叶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主要经营茶类的不同,结合地域范围分布来对茶企进行分类。
图4主销茶类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图
以上分类中对于单一茶类还是多茶类的界定,不在于绝对,而在于侧重。同样,我们也可以按照以上分类方法来考察企业。
图5主销茶类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示例图
将图3与图5结合,将形成一个更加综合的多维分类体系,也即,经营模式与区域分布的综合分类体系。
图6经营模式与区域分布综合分类图
以此分类方法,可以将中国绝大部分茶叶企业加以区分。如果再将市场延展到国际市场,则可将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茶企纳入这一框架。
对于少数不好直接按照这个分类体系来做区分的茶企或茶叶相关企业,另作考虑即可。毕竟,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便于理解与认识,而不在于为了贴标签而贴标签。
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哪些更有希望做大和/或做强?(除特殊注明外,图文来源皆出自茶业管理评论;作者:邓增永)
第二届中国红茶创新与发展暨普安红茶产业交流座谈会在贵州普安召开
百强茶企八百秀才再创新零售茶品牌whatea 专注酒店用茶,诚邀全国酒店共赢逝去的时光,不变的芳华。在每个年代都会留下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而那片沉淀了时光的茶园,依旧闪着光芒。
“七万家”茶企都是什么类型?关于茶企的一个综合分类方法 茶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两步走!(下篇) 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云南永德举行茶产业发展研讨会 白茶持续升温,但要严防这些乱象Copyright 2019 heigouqicn.com 〖华夏茶业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8170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 QQ:45941xxxx